NEWS
时间:2020-04-15 14:53:02 来源: 作者: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很多新生事物引发好奇和关注,健康码就是其中之一。从2月开始,互联网企业腾讯和阿里巴巴先后在深圳、杭州等地推出健康码相关服务。居民在申报身份证、住址、健康状况、接触史、旅居史等信息后,会得到一个有颜色的健康码。
有舆论认为,这样的全国居民健康信息平台,是继“资金流”“物流”“人口流动”“商业流”等高度发达的“信息流”之外,另一个很具数据价值的“健康信息流”。
3月23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高杲在回答线上线下融合相关提问时评价,这次疫情防控期间,健康码的推广可能是相关领域推广速度最快的,为下一步行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有助于社会治理与智慧城市建设
目前健康码主要有两个用途:它是居民出入公共场所的凭证,也是一些省份复工复学的通行证;企业、小区等根据健康码的颜色来判断人们的健康状况,以进行精准疫情管控。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当前健康码尚未实现全国统一,各地推出的健康码的相关规则、功能等均有所不同。因此,社交媒体上有人反映:近百种健康码存在名目繁多、认证标准不同、互通互认难等问题,“数据孤岛”现象依旧存在。此外,还有人反映自己的健康码颜色变化异常、私人信息不时被泄露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正在采取行动。比如,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会同有关方面快速推动各省(区、市)全面建立健康码信息跨省互认机制,升级了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防疫健康信息码”。同时,还完成了各省(区、市)健康码技术对接和数据汇集,可支撑跨地区互通互认功能,可实现健康信息一站式查询服务,可支撑“一码通行”实际应用。
再如武汉市政府总值班室公众号“武汉市长专线”声明,对于身份证号、出生日期等敏感信息,出示健康码时页面展示会进行脱敏处理;对采集员可查看和修改信息的权限会严格控制。同时强烈建议群众注意保护隐私,除了出示给卡点工作人员扫码外,不作其他用途。
一般而言,健康码相关的隐私泄露隐患主要与人——涉及服务的提供者和接受者有关。使用时若不获取通讯录,不用填写银行账号、银行账号密码,也不触及一些生理信息等隐私数据,便可大大降低隐私泄露的风险。
同时,作为服务接受者——用户,自己也要有意识注意相关问题。比如现在绝大多数人所持有的健康码页面均设置了加密措施,但还是最好不要随意在朋友圈晒出,防止知道健康码所有人出生日期的人探出完整身份证号信息,等等。
尤其重要的一点是,监管部门在健康码数据分析使用的过程中,应该严格依法落实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有关措施,切实加强监管,防范健康码数据的泄露、数据的滥用等违规行为。例如,及时发现和处置泄露、滥用健康码数据的行为,向社会公布典型案例,强化警示震慑作用。
健康码背后的多种技术
虽然是疫情防控期间出现的产品,但健康码的出现及应用,被一些专家视作可能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苗头性产品。
当前,现代智能社会治理技术主要是指信息流动管理的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洞察智能等方面的综合运用,其基本运行流程包括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反馈等环节,其中最重要的瓶颈之处在于输入信息的表征。
作为表征之一的健康码不但涉及客观的时间、空间事实,还关联着主观的行为、信任价值,这种特定时期所产生的事实与价值的弥聚尺度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内涵和外延,是理性智能与感性智慧的有机统一。健康码背后有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通信、云计算、区块链等多种技术在为其保驾护航,其本身也是这些技术综合运用的一次实战练兵。
换句话说,健康码技术就是充分利用人和机器的长处,形成一种新的人机融合智能形式。一方面,人能理解健康码并在适当限制内进行有效决策,并与他人形成默契;另一方面,健康码将人有效的信息输送给机器,使机器符合人的个性与习惯,并随时随地随环境而变化,继而形成一种将输入数据与知识处理统一起来的健康码,实现“人+机>人或机”的效果。
健康码是以个人自行申报健康信息为基础,结合大数据分析判定的,是政府数字化转型与社会诚信体系、个人社会责任感的有机结合。不仅打通了区域内政府、社区、医疗、交通各部门数据,同时实现了跨地区跨平台的数据联通,在短时间内解决了各部门防疫信息采集表单不统一、系统不统一,数据孤岛造成的反复报送,跨地区数据缺失无法有效同步等各方面的问题,实际实现了通行管理、复工审核、医疗健康信息采集核验等多个方面的应用落地。
此处区块链值得一提。区块链技术从诞生起就让许多人感到很难落地,健康码的出台让更多人看到了区块链的实际应用价值。研究人员通过结合区块链技术,提出新的技术思想和框架,可更好地解决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数据共享方面存在的问题。
简言之,健康码揭示了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代表的领域的发展方向。一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要从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单纯计算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综合认知,健康码要求把人类认知模型引入人工智能中,使其能够在推理、决策、记忆等方面达到多目标弹性协同——即能够处理矛盾的自然智能水平。二是应对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任重道远。当务之急是弄清楚人类伦理中可以进行结构化处理的部分,如此,才可能进而让机器学习,以形成人机共生、携手共赢的伦理体系。
“人-机-环境”协调发展
社会治理说到底关乎“人”,因此,人文层面的考量必不可少。健康码本身是一个符号,是个体与社会互动的中介。
未来社会的快速发展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人-机-环境系统如何在高速运行的同时保持协调发展。这里的“人”涉及管理者、设计者、制造者、营销者、消费者、维护者等;“机”不但指智能装备中的软件、硬件,还涉及产业链中各环节之间衔接的机制机理;“环境”则涉及诸多领域的“政用产学研商”合作协同环境。
一个理想的社会治理体系,应该同时实现精准治理和人文关怀。如何实现呢?可通过人-机-环境系统三者之间态、势、感、知的相互作用,在人性与机性之间实现有机平衡。
此次疫情是对各国社会治理的一次大考。目前看来,“数据孤岛”等现象仍广泛存在——数据在不同部门相互独立存储、独立维护,彼此间相互孤立。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目前正在布局的新基建与过去的传统基建明显不同,聚焦领域倾向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一些业内人士表示,希望在健康码后,进一步开启发展“人文码”“环境码”和“科学码”的数字时代。
众所周知,社会治理不是简单的自上而下的产物,而是人-物-环境系统交互作用的生态产物,既包括客观数据也包括主观的信息和知识,是主客观融合的结果。有效的智能社会治理一般不仅是场景的,而且是加入了人文关怀情境的。
中国是战疫最早、动作最快的国家之一,面对全球科技创新的新态势,我们可以通过诸如健康码这样的智能管理方式,建立起从“芯心相联”到“心心相印”的通道,抓住机遇,主动谋划,引领世界社会智能治理发展新潮流。
同时,我们还可加快开展社会智能治理实验,在对社会智能治理综合影响进行持续观测和数据收集、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全球社会治理智能化的中国方案,促进各种智能技术、产业要求和治理理念的良性发展,建设不但有科技高度而且有人文温度的智能治理社会。